2014年公务员面试热点——公务员饭碗依“铁”如旧
事件概述
2011年深圳首次聘任制公务员招考,率先试点公务员分类改革,四万多名公务员中,聘任制的超过了3200名。然而在首聘3年期满后,无一人解聘的现象,引发了部分人的担心,聘任制改革是否只是换了外套的“铁饭碗”?
按照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很多地方推行聘任公务员的初衷,是拓宽政府部门的引才渠道,也就是引进那些按照现有招考模式招不到的人才。浙江义乌首次招聘的5人,基本上是博士、硕士学历,涉及智能交通调度、电子商务分析、规划编制等专业性很强的岗位。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和从业经验,可能真干不了,也无法通过系统内产生或常规考试来选拔。而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部门又亟须这样的人才。在传统的行政人员之外,政府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能将大大加强,需要大量“懂行”的人加入,从事监管执法和公共服务。因此,借鉴企业做法实行公务员聘任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深圳市聘任制公务员占公务员总数的近10%,首聘3年期满后,竟无一人解聘。是三千多名公务员能力均通过考验?还是聘任制公务员考核机制太水?本就十分关注创新公务员录用机制的民众,对“只进不出”的怪相又一次产生了质疑。市民提到,“试问如果某家私企一次性招聘3200名工作人员,几年下来无人被淘汰,这也有点不正常吧!”据国家公务员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自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5年来仅辞退了4000多人,相较于近700万公务员这一庞大基数,淘汰率确乎不高。专家表示,对于各类公务员队伍来讲,缺乏一套真正科学完善、客观公正的配套考核机制,一直都是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一大短板。
模拟题1
针对公务员聘任制改革“零解聘”的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随着社会发展,公共管理和服务越来越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入机关。像公司招聘一样招公务员,为学有专长又有志于服务社会的人提供了就业通道,也有利于优化公务员结构,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新鲜身份者的加入,也能对那些习惯于喝茶看报坐机关的公务员形成刺激,产生所谓“鲶鱼效应”。但公务员的有进无出,对他们的考核管理和过去一样模糊,那“鲶鱼效应”就无从显现了。
第一,公众“人治”的思想。单从零解聘这一结果质疑考核,折射的是公众这种依靠个人意志来评判行为的心理,而不是以制度为准则,面对社会热点公务员聘用,用经验主义做评判标准显得证据单薄。
第二,公务员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聘任制公务员考核管理办法还未统一出台,地方试行的管理办法不够完善,缺乏对专门人才廉能绩效的科学考核标准,因此无法对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恰当合理的评价。
第三,社会的误解。一方面,从法律意义上和对聘任制公务员心理的影响来说,机关和聘任的公务员签订书面聘任合同,已经打破了铁饭碗,对于聘任制公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制公务员的职位及其职责要求,工资、福利、保险待遇、违约责任都要在合同中写明白,这与通过公务员考试,除非有重大错误,不会失去身份的公务员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聘任制公务员与单位订立首聘3年的固定期限合同,为争取续聘,工作活力和态度普遍较好,这也是至今尚未有被辞退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解决这一问题,那需要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多策并举:
第一,国家应该促使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改变政府这种配置资源权利过于集中这种局面,将公务员变成一种普通职业。
第二,政府应出台合理完善的公务员管理退出机制并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体制改革。例如,加强对政府雇员的监督与考核,明确加大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在监督中的发言权;同时明确规定每年必须有一定比例政府雇员淘汰率,比如末位排名5%必须淘汰,由此真正打破政府雇员长期化的趋势。划分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根据不同管理对象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
第三,法治的观念必须建立。加大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影响人民群众,让他们相信政府。
第四,加大公务员的聘用,续聘的公开,透明化,打破“内部封闭化”的体系。可以对聘任制公务员所取得的成绩进行适当的公布和宣传,让服务对象,甚至一些社会机构参与评判打分。
总之,我们要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零解聘”必将进一步得到落实,并能合理的解决,让广大纳税人觉得钱花的值,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